年级导航一年级作文  二年级作文  三年级作文  四年级作文  五年级作文  六年级作文  初一作文  初二作文  初三作文  高一作文  高二作文  高三作文我要投稿  关于我们

首页 > 高中作文 > 高三作文

翻卷且看渊中龙,褒贬声中论英雄-《李鸿章:潜龙在渊》读后感

2021-07-04    共 次阅读

第一次在思考中读完一本人物传记,在反思中重塑心中人物形象,李鸿章,这个既有“东方俾斯麦”之赞扬,又有“第一卖国贼”之骂名的极有争议的人物,值得我们阅读,更值得我们反思。要走进这样一个褒贬难论的人物,阅读人物传记,一定是了解他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。而叶署明先生的《李鸿章:潜龙在渊》便为我们了解李鸿章的青年时期打开了一个极好的窗口。那个满腔热血的青年李鸿章正在叶署明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。我的读书报告将分为三个部分展开,由此书开篇,以拓展阅读过渡,由书及人结尾,希望可以呈现我对此书的思考。

一、开卷有益,读青年时期的李鸿章

从标题来看,副标题“潜龙在渊”便是耐人寻味的。潜龙在渊,出自易经乾卦。说的是君子要相时而动,也说的是在发迹腾飞之前的蛰伏状态,贴切到位地体现了李鸿章的青年时期。有才有志的大龙,势必要经历一番磨练才能正直飞龙在天。在这个中国内忧外患的民族转折点,李鸿章这条翻云覆雨的大龙便这这段时期获得了自己的成长,最终大展宏图。

从结构来看,此书分为了七个章节,按时间顺序介绍李鸿章的青年时期,从耕读传家到潜龙在渊的修炼,幕府生涯在淮军草创中画上结尾,秉政江苏,扫荡吴越,平定捻军,后几章可谓是李鸿章的平步青云之路,全书在李鸿章的军事成就达到巅峰之时戛然而止,令读者回味无穷。

从内容来看,本书描绘的是少年时科场得意,任李鸿章幕僚后抱负难伸,创立淮军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屡建奇功,于1869年剿灭捻军,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故事。篇幅冗长,史料较多,我抽取了本书的两大看点,以此为切入,一为李鸿章和曾国藩,二为李鸿章的为官之道,以下是我对这两个小点的概括及个人看法。

关于李鸿章和曾国藩。此书之谓“潜龙在渊”,而曾国藩的幕府便是李鸿章的“渊”,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关系贯穿全书,可作为一个专题探讨。有学者曾言,曾国藩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个人,是古典的结尾;李鸿章是新时代的第一人,是现代的开篇,站在历史新旧十字路口的两个人,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。一方面,曾国藩成就了李鸿章,没有曾国藩,就没有李鸿章。无论是为人处世,还是作战指挥,曾国藩的思想都深刻地影响着李鸿章。纵观全书,有两个思想表现是最为明显的。一是“挺经”,二是曾国藩军营中“诚”的规矩。另一方面,李鸿章也深深崇拜并且感恩自己的老师,最具代表性的是金陵让功之举,李鸿章面对朝廷催促,按兵不动

,一再推诿,并非能力不够,而是不愿与曾氏两兄弟争功,可见其对老师的敬重。1872年曾国藩病故之时,李鸿章在挽联中这样吊念到:“师事近三十年,薪尽火传,筑室恭为们生长”,此时的李鸿章对曾国藩仍以师相称,足见其对曾国藩之尊重。

关于李鸿章的为官之道。晚清三大名臣,左宗棠,曾国藩,李鸿章,后人如此评价:左宗棠做事,曾国藩做人,李鸿章做官。对应地,李鸿章有一句话说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,倘若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。李鸿章从进入曾国藩幕僚到草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,之后的官途可谓是平步青云,如鱼得水,其关键便在于他独特的为官之道。呈现在此书中的为官之道大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,即为:借、狠、拍、蒙。借,一指的是创建淮军之时的李鸿章借曾国荃精兵填补核心力量之缺,二指兵入上海后借洋枪队交流操练新兵养精蓄,锐最后一战成名。狠,一指自我的高度自律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,二指对他人狠,此处的狠多少有几分心狠手辣的贬性词义。1963年,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,以高官厚爵,诱降太平守军,在入城后,血洗苏州城,太平军三万余人,无一人生还。拍,李鸿章利用溜须拍马在官场积累了不少好人缘,他擅长把知恩图报的义气和官场的潜规则糅合在一起,让功金陵便是最好的例证。蒙,慈禧太后生日,李鸿章从北洋水军的训练军费中抽出七百多万为太后庆生,左右周旋,巧妙利用岸上和海上的配合,举办了一场自欺欺人的海上大阅兵,讨得了太后的欢心。以上便是我基于该书内容对李鸿章为官之道的一些浅谈。

二、由此及彼,看梁启超笔下之少荃

还记得书的结尾这样写到:“李鸿章亲临前敌,指挥作战的戎马生涯,亦在这一片欢乐声中告一段落。从此以后,他的人生将要另起一章,前路将有更多的曲折险棘,亦将更加迷茫难辨。”这句话不免让我对李鸿章的后半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怀着好奇,我在图书馆借到了梁启超先生的《李鸿章传》,从青年时期走出,我看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代以及站上国际外交舞台的李鸿章。叶署明先生笔下的李鸿章站在金字塔顶尖,熠熠生辉,飞龙在天;而梁启超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李鸿章,不同身份,不同年龄,纵向由少年到老年,横向上将李鸿章同十六个人物相比较,在由此及彼的相互观照中发现人物个性。这里的李鸿章形象更为客观,也照出了其阳光面背后的阴暗,其不足之处仍值得我们思考。李鸿章的这一生,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的衰亡史,就像剥落笋皮一样,一天比一天危急,终于以前面光明,后面阴暗走向末章。李鸿章好似一个修理工,一辈子都在着手修复摇摇欲坠的“清王朝”破旧楼,楼宇断壁残垣增加难度,而其自身修复方法也不够先进,双重作用下产生了时代的悲剧。

谈其失败,有客观历史环境所人为无可奈何之处,也有其主观认识及性格上的局限,梁启超先生客观冷静地一一剖析,却更让人感到其力度。对于变法,他只知道有兵事,却不知道有民政;只知道有外交,却不知道有内政;只知道有朝廷,却不知道有国民百姓。每天责备别人在大局方面愚昧,而自己对待时局却搞不清楚;每天责备别人乱搞派系,旧的习气难以戒除,而他自己的派系、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,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。因此,可以说李鸿章是时势创造的英雄,而不是能够创造时势的英雄。然而他确实是一片忠臣之心,一心为国,无怨无悔。最让我动容的,是书中描写李鸿章临终之时,不曾说到家里的事,只咬牙切齿地说:“可恨毓贤误国到现在。”随后又长叹说:“太后、皇上不肯回宫啊。”随后即逝世。其家国情怀,臣子忠心,一生都在书写,此处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梁启超先生笔下的李鸿章,是更加多彩的李鸿章。

三、读书知人,品毁誉参半的李鸿章

读完此书,心得有二,一是对于本书主人公李鸿章的认识的。二是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认知的。高中的时候学习历史人物评价,老师说遵循两个原则,一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,二是客观全面,辩证看待。这两个原则在李鸿章身上同样适用。读完此书,那个从历史书中走出的签订不平等条约的“卖国贼”在我心中已经变成了生于乱世,有勇有谋,虽有过错但仍可称“英雄”之人物。世人皆骂他出卖国家利益,而我却欣赏其坚韧和敢挑时代大梁的勇气。影视片段中伊藤博文有这样一句话:“两国实力相等,外交就是力量;两国实力不等,力量就是外交。”走向末路的清王朝自然是没有外交发言权的,但李鸿章仍凭一己之力,保卫中国领土完整,罚款上一再同列强协商,态度坚决,没有体现出一丝的懦弱与胆怯,这份胆量和勇气,是一般外交官所不具备的。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学,多读几本书才发现,历史并非年代和事件,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物,是看似巧合又注定的奇迹,是深思熟虑的互动……厚重的年轮下,有些晦涩难懂的文言背后,其实是古人智慧的锋芒。这次选读的是两本人物传记,或许以后还有机会走进一个朝代,一个国家……去穿越千百年,和远方人物对话。读后才知晓,想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非易事,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和他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,一个人的成就除了同自身能力直接挂钩意外,和他所在的时代和所拥有的机遇也密切相关。只有真正走过一个人的一生,才能够说“理解”他。通过两本人物传记,李鸿章之于我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,同时也让我对历史人物多了几分温存和敬意,也有了阅读历史丛书的兴趣,从书中走来,再回到书里去,或许这又是阅读的另一层含义吧。

写到最后,再读李鸿章早年之豪篇“丈夫只手把吴钩,意气高于百尺楼。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欲封侯。”又有了不一样的意味。

最新文章